鹅掌柴 Schefflera heptaphylla (L.) Frodin
一、植物档案
中文名:鹅掌柴
学名:Schefflera heptaphylla (L.) Frodin(异名:S. octophylla)
科属:五加科 Araliaceae 鹅掌柴属 Schefflera
常见别名:鸭脚木、小叶伞树、鸭母树、公母树、九节莲、吉祥树
花期:11—12月
果期:12月—翌年1月
二、形态特征
常绿乔木或灌木,高2–15 m,胸径可达30 cm;树皮灰褐色,小枝粗壮,幼时密被星状短柔毛,后渐脱落。
掌状复叶互生,叶柄长15–30 cm;小叶6–9片,稀11,纸质至革质,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,长9–17 cm,宽3–5 cm,先端急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侧脉7–10对;小叶柄长1.5–5 cm。
圆锥花序顶生,长20–30 cm,主轴与分枝幼时被星状毛;伞形花序有花10–15朵,花白色,芳香;花瓣5–6,开花时反曲;雄蕊5–6,与花瓣近等长;花柱合生成粗短柱状。
果实球形,径约5 mm,熟时紫黑色,具5–7纵棱;宿存花柱极短,柱头头状。
三、分布与生态
原产中国、日本、越南、印度;国内见于西藏至台湾的热带、亚热带地区,海拔100–2 100 m,为常绿阔叶林常见树种。
喜温暖湿润气候,最适年均温18–27 ℃,耐-5 ℃短暂低温;低于0 ℃易落叶,但茎干受冻后翌春可重发新叶。
喜光亦耐半阴,对土壤要求不严,微酸至微碱(pH 5.0–7.5)均可,以深厚肥沃、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最佳;耐瘠薄,忌积水。
四、栽培技术
繁殖:播种、扦插、压条均可;绿化多用半木质化扦插(6—7月),插穗10–15 cm,带2—3节,30 d生根率>90 %。
定植:春季或梅雨季节,株距2–3 m;穴规格50 cm×50 cm×40 cm,底施腐熟有机肥10 kg+钙镁磷肥0.2 kg。
水肥:年施复合肥3次(春梢、夏梢、秋梢前),每次0.2–0.3 kg/株;旱季浇水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60–70 %。
修剪:冬季剪除病虫枝、过密枝;作绿篱时每年重剪2次,促发侧枝,保持冠形整齐。
五、中药与民间药用
药用部位:根皮、茎皮、叶。
性味归经:辛、苦,凉;归肺、肝经。
功效主治:清热解毒,消肿散瘀,祛风除湿。用于感冒发热、咽喉肿痛、跌打损伤、风湿痹痛、湿疹皮炎。
用量用法:内服煎汤9–15 g;外用适量,煎水洗或捣敷。
民间验方:治劳倦骨痛:鸭脚树皮15 g,桑枝30 g,细叶口根藤15 g,水煎服。
六、园林与生态价值
叶色浓绿光亮,冠形圆整,为优良行道树、庭荫树、绿篱材料;大型盆栽常用于宾馆、写字楼大厅。
对SO₂、HF、Cl₂及粉尘具较强抗性,可吸收尼古丁、甲醛,每小时可降低甲醛约9 mg,被誉为“天然空气净化器”。
冬季开花繁盛,为南方重要的冬季蜜源植物,每群中蜂可取蜜10–15 kg。
七、常见病虫害与防治
1. 叶斑病:灰褐色至灰白色病斑,边缘红褐色。及时摘除病叶;发病初期喷25 %施保克1 000倍或12.5 %腈菌唑3 000倍。
2. 蚜虫、蓟马:聚集嫩梢吸食汁液。悬挂黄板;轮换使用10 %吡虫啉3 000倍、1.8 %阿维菌素3 000倍。
3. 红蜘蛛:叶背出现黄白小点。加强通风;释放捕食螨;20 %哒螨灵2 000倍喷雾。
八、盆栽与室内养护要点
光照:明亮散射光最佳,夏季遮阴30 %,冬季全日照。
温度:生长适温16–27 ℃,冬季≥5 ℃;低温时控水停肥。
水分:喜湿怕干,表土2 cm干即浇透;空气干燥时勤向叶面喷雾。
施肥:春—秋每半月施一次稀释的平衡液肥;冬季停止施肥。
九、花语与文化
花语:“自然、坚韧、守护”。
因掌状复叶形似鸭脚,民间认为可“踩”走晦气,常作开业、乔迁礼品盆栽。
在台湾兰屿,鹅掌柴被达悟族视为“护宅树”,种植于院落四周以挡强风。
参考文献
[1]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. 《中国植物志》第54卷. 科学出版社, 1999.
[2] Flora of China Vol. 13. 2007.
[33] 中草药民间偏方大全. 鸭脚木皮的功效与作用. 微信公众号, 2025-07-06.
[35] 百度百科. 鹅掌柴. 2025-07-22.
[37] 蜜蜂杂志社. 浏阳地区几种主要山区蜜源植物介绍. 2025-06-30.
[41] 百度百科. 鹅掌柴叶斑病. 2025-07-2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