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苣菜

时间:2025-09-11 16:17:06编辑:本草植物来源:本站当前位置:首页>>植物百科

苦苣菜 Sonchus oleraceus L.

一、植物档案

  • 中文名:苦苣菜(苦菜、苦荬、滇苦菜、苦苣、牛奶菜)

  • 学名:Sonchus oleraceus L.

  • 科属:菊科 Asteraceae 苦苣菜属 Sonchus

  • 常见别名:苦菜、苦荬菜、滇苦菜、苦苣、牛奶菜、苦马菜、苦丁菜、山苦菜

  • 花果期:3—11月(温带地区)

二、形态特征

  •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高20–80(–120) cm;根圆锥状,须根发达;茎直立,中空,具纵棱,上部常分枝,被腺毛或无毛。

  • 叶互生,柔软多汁,长椭圆状披针形,长5–25 cm,宽1–6 cm,羽状深裂或浅裂,顶裂片大,三角形或宽三角形,侧裂片2–4对,边缘具刺状尖齿,基部渐狭成翼柄,半抱茎;叶两面灰绿色,上面被短糙毛,下面沿脉具糙毛。

  • 头状花序多数,在茎顶排成伞房状或圆锥状;总苞钟形,总苞片3–4层,外层短,卵形,内层长,线状披针形,先端具小刺尖;花全为舌状,黄色,长10–15 mm;花药黑紫色,花柱淡黄色。

  • 瘦果倒卵状椭圆形,长2.5–3 mm,扁平,具3–5纵棱,冠毛白色,长6–8 mm;千粒重约0.35 g。

三、分布与生态

  • 世界广布,中国各地均有;生于海拔500–3 000 m的田边、路旁、山坡、撂荒地、林缘湿地。

  • 喜冷凉湿润气候,最适年均温10–22 ℃;耐-20 ℃低温,耐旱、耐瘠薄,对土壤pH 5.0–8.0均可。

  • 生育周期短,种子在5–30 ℃均可萌发,为典型的广幅生态型野菜

四、营养成分与食用

成分(每100 g嫩叶)含量功能亮点
维生素C92 mg高抗氧化,增强免疫
胡萝卜素5.1 mg护眼,抗氧化
膳食纤维3.5 g促肠道蠕动,低热量
黄酮类2.3 %抗炎、护肝

五、栽培与繁殖

  • 繁殖:种子、分株、扦插均可;种子发芽适温15–20 ℃,7–10 d出苗;分株于春—秋进行。

  • 野菜化生产:整地时亩施腐熟有机肥1 500 kg,行距20 cm,种子直播,覆土0.5 cm,亩用种量0.3 kg;株高10 cm间苗,株距10 cm,年收3–4茬,亩产嫩叶1 200 kg。

  • 管理:生长期每月追施0.2 %复合肥1次;保持土壤湿润,忌积水。

六、中药与药用

  • 药用部位:全草。

  • 性味归经:苦,寒;归心、肝、胃经。

  • 功效主治:清热解毒,凉血止血,消肿排脓。用于痢疾、黄疸、血淋、痔漏、疔疮、痈肿、毒蛇咬伤。

  • 现代研究:黄酮、倍半萜、绿原酸等成分具抗菌、抗炎、保肝、抗氧化作用;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>15 mm。

  • 用量用法:内服煎汤9–15 g(鲜品30–60 g);外用鲜品捣敷或煎水洗。

七、野菜烹饪

  • 1. 凉拌苦菜:嫩叶焯水1 min,过冷水后加蒜末、生抽、香醋、辣椒油拌匀,可减苦味。

  • 2. 苦菜蛋花汤:水烧开,打入鸡蛋成花,放入洗净嫩叶,食盐调味,清香微苦。

  • 3. 苦菜炒腊肉:腊肉煸出油,加蒜末、干辣椒爆香,投入切段嫩叶,快炒1 min即可。

八、常见病虫害与防治

  • 1. 白粉病:叶背出现白色粉层。加强通风;25 %三唑酮1 500倍喷雾。

  • 2. 蚜虫:聚集嫩梢。悬挂黄板;10 %吡虫啉3 000倍喷雾。

  • 3. 菜青虫:幼虫咬食叶片。BT乳剂500倍喷雾。

九、花语与文化

  • 花语:“坚韧、顽强、苦尽甘来”

  • 《诗经·唐风》“采苦采苦,首阳之下”之“苦”即指苦菜类,象征先民勤劳与清苦自守。

  • 民间有“三月三,苦菜芽钻天”之说,采嫩叶制“苦菜团”,寓“忆苦思甜”。

参考文献

  • [1]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. 《中国植物志》第80卷. 科学出版社, 1999.

  • [2]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《中华本草》编委会. 《中华本草》精选本.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 1999.

  • [3] 中国知网. 苦苣菜黄酮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. 食品科学, 2020.

  • [4] 百度百科. 苦苣菜. 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苦苣菜/2206359 [2025-09-10].

  • [5] 甜音叶子. 苦苣菜:苦尽甘来的山野菜. 微信公众号, 2023-04-15.

  • [6] 宛若芝兰. 苦苣菜——诗经里的苦菜. 微信公众号, 2025-09-10.


银杏

苣荬菜

植物百科本月排行

植物百科精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