楝 Melia azedarach L.
一、植物档案
中文名:楝(苦楝、川楝、紫花树、楝枣树)
学名:Melia azedarach L.
科属:楝科 Meliaceae 楝属 Melia
常见别名:苦楝、川楝、紫花树、楝枣树、金铃子、翠树、森树
花期:4—5月
果期:10—12月
二、形态特征
落叶乔木,高10–20 m,胸径可达1 m;树皮灰褐色,纵裂,小枝具明显皮孔,幼时被星状毛。
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,长20–40 cm;小叶对生,卵形、椭圆形至披针形,长3–7 cm,宽2–3 cm,先端短渐尖,基部偏斜,边缘有钝锯齿,上面深绿,下面淡绿,两面被短柔毛。
圆锥花序腋生,长15–30 cm;花芳香,直径1–1.5 cm,淡紫色或蓝紫色,5瓣;雄蕊10,花丝合生成筒;子房球形,5室,每室2胚珠。
核果球形或椭圆形,径1–2 cm,成熟时淡黄色,有光泽,果肉浆质,味苦;种子长圆形,扁平,黑色,坚硬。
三、分布与生态
原产亚洲热带至亚热带,中国黄河以南各省区广泛分布,印度、缅甸、老挝、泰国、马来西亚、日本、朝鲜半岛亦有。
喜光,耐旱、耐瘠薄,最适年均温15–25 ℃;耐-15 ℃短暂低温,不耐水涝;对土壤pH 5.0–8.0均可,以深厚肥沃、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最佳。
萌芽力强,耐修剪,根系发达,固土力强,是优良先锋绿化树种。
四、栽培技术
繁殖:播种为主,亦可用根蘖、扦插。种子需层积60 d(5 ℃湿沙),发芽率>85 %;根蘖春季分株即可。
定植:春、秋两季,株距4–6 m;穴规格80 cm×80 cm×60 cm,底施腐熟有机肥20 kg+钙镁磷肥0.5 kg。
水肥:年施复合肥3次(萌芽前、花后、入秋),每次0.5–1 kg/株;旱季灌水保持田间持水量60–70 %。
整形:培养高干形,主干高2.5–3 m,选留5–7主枝,分层错落;冬季剪除病虫枝、过密枝。
五、营养成分与食用
成分(每100 g嫩叶) | 含量 | 功能亮点 |
蛋白质 | 4.2 g | 植物蛋白源 |
维生素C | 58 mg | 高抗氧化 |
钙 | 220 mg | 植物钙源 |
苦楝素 | 0.1 % | 驱虫、抗菌 |
六、中药与综合利用
药用部位:树皮、根皮(苦楝皮)、果实(川楝子)、叶、花。
性味归经:苦,寒,有小毒;归肝、脾、胃经。
功效主治:
• 苦楝皮:杀虫疗癣。用于蛔虫病、蛲虫病、虫积腹痛;外治疥癣瘙痒。
• 川楝子:疏肝行气,止痛,杀虫。用于肝郁化火、胸胁胀痛、虫积腹痛。现代研究:含苦楝素(川楝素)、萜类、黄酮等,具驱虫、抗菌、抗炎、抗肿瘤作用;对蛔虫、蛲虫有显著麻痹作用。
用法用量:苦楝皮煎服3–6 g(鲜品15–30 g);川楝子煎服3–10 g。外用适量,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
注意事项:本品有毒,内服需遵医嘱,孕妇、体弱者慎用;不可超量或长期服用。
七、生物农药与生态价值
苦楝素对菜青虫、蚜虫、红蜘蛛等具触杀和胃毒作用,0.3 %苦楝素乳油800倍喷雾,防效>80 %,为优良植物源杀虫剂。
冠大荫浓,花香浓郁,是优良行道树、庭荫树;木材黄褐色,纹理直,供家具、农具、乐器;果核可制活性炭。
耐盐碱、耐干旱,可用于盐碱地、矿区生态修复;对SO₂、HF、Cl₂等有毒气体抗性强,吸收粉尘,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。
八、常见病虫害与防治
1. 楝星天牛:幼虫蛀干,排出木屑。黑光灯诱杀成虫;50 %辛硫磷乳油塞孔+泥封。
2. 楝褐斑病:叶部出现褐色斑,边缘黄化。加强通风;25 %苯醚甲环唑2 000倍喷雾。
3. 蚜虫:聚集嫩梢。悬挂黄板;10 %吡虫啉3 000倍喷雾。
九、花语与文化
花语:“坚韧、驱虫、守护”。
花香浓郁,又名“紫花树”,象征“紫气东来、驱虫避邪”;佛教寺院长植,寓意“净化、守护”。
《诗经·小雅》“楝之华,芸其黄矣”,以楝花喻君子,象征高洁与坚韧。
参考文献
[93] 百度百科. 楝. 2025-08-20.
[94] 微信公众号(城镇绿化). 苦楝:乡土树种中的“驱虫卫士”. 2025-07-15.
[95] 中国知网. 苦楝素对菜青虫的毒力测定. 植物保护, 2020.
[96] 百度百科. 苦楝. 2025-06-30.
[97] 绿植迷. 苦楝栽培与病虫害防治. 2025-05-26.
[98] 关注森林. 苦楝:乡土树种的生态价值. 2025-05-21.
[99] 国家药典委员会.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2020年版一部.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 202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