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鹃花 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.
一、植物档案
中文名:杜鹃花(狭义指映山红)
学名: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.
科属:杜鹃花科 Ericaceae 杜鹃花属 Rhododendron
常见别名:映山红、山石榴、山踯躅、红杜鹃、照山红、唐杜鹃
花期:3—5月(温室可促成至春节)
果期:6—10月
二、形态特征
落叶或半常绿灌木,高1–4(–6) m;分枝多,幼枝被褐色糙伏毛和腺毛。
叶互生,纸质,椭圆状卵形或倒卵形,长2–6 cm,宽1–3 cm,先端锐尖,基部楔形,缘微反卷,上面疏被糙伏毛,下面中脉隆起,侧脉不明显;叶柄长3–5 mm,被糙伏毛。
伞形花序顶生,含花2–6朵;花梗长5–15 mm,被糙伏毛;花冠宽漏斗形,长3–5 cm,径4–6 cm,玫瑰红、紫红或鲜红色,稀白色,裂片5,上方3裂片基部具深紫色斑点;雄蕊10,花丝下部被微毛;子房5室,密被糙伏毛。
蒴果卵球形,长8–12 mm,密被糙伏毛,室背开裂;种子多数,细小,两端具膜质翅。
三、分布与生态
原产华东、华中、华南、西南及台湾,海拔500–2 500 m的酸性山地灌丛、松林下广泛分布;日本、老挝、泰国、缅甸亦有。
喜凉爽湿润气候,最适年均温12–22 ℃;耐热上限35 ℃,耐-15 ℃短暂低温。
典型酸性土指示植物,要求pH 4.0–6.0,忌石灰及盐碱;喜疏松、富含腐殖质、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。
耐半阴,忌烈日暴晒;空气相对湿度70 %以上生长最佳,干燥炎热易落叶、焦边。
四、栽培技术
繁殖:播种、扦插、嫁接、压条均可;规模化生产以嫩枝扦插(5—6月)为主,插穗3–4 cm,带顶芽,生根率>90 %。
基质:泥炭 : 松针 : 珍珠岩 = 6 : 3 : 1,pH 4.5–5.5;容器直径≥12 cm,保证透气排水。
水肥:采用“薄肥勤施”,每10 d浇一次0.1 %硫酸铵+0.05 %磷酸二氢钾;自来水需酸化处理(加柠檬酸或硫酸亚铁)至pH 5.0左右。
遮阴:夏季用50 %遮阳网;冬季全光照,促进花芽分化。
修剪:花后剪除残花、内膛枝;7—8月摘心促侧枝,形成丰满株形。
五、品种分类与代表花色
品种群 | 代表花色 | 特点 |
东鹃(春鹃) | 红、紫、粉、白 | 花期3—4月,株矮,重瓣,盆栽主用 |
西鹃(比利时杜鹃) | 复色、镶边、星状 | 花大色艳,温室促成,年宵花卉 |
高山杜鹃 | 紫、玫红、白 | 耐寒性强,适合冷凉地区露地 |
六、中药与民间药用
药用部位:花、叶、根。
性味归经:酸、甘,温;归肝、肺经。
功效主治:活血调经,化痰止咳,清热解毒。用于月经不调、跌打损伤、咳嗽痰多、痈肿疔疮。
用量用法:煎服3–10 g;外用鲜品捣敷。
注意事项:全株含梫木毒素(Grayanotoxin),大量服用可致恶心、呕吐、血压下降;内服需遵医嘱,孕妇慎用。
七、现代研究与药理
1. 黄酮类(槲皮素、山奈酚):抗氧化、清除自由基,抑制脂质过氧化。
2. 梫木毒素:低剂量具强心、升压作用,高剂量则致呕吐、呼吸抑制;研究聚焦减毒提取技术。
3. 挥发油:叶含β-石竹烯、α-蒎烯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>15 mm。
八、常见病虫害与防治
1. 杜鹃冠网蝽:叶背出现黄褐色斑,叶片早落。清除枯枝落叶;若虫期喷10 %吡虫啉3 000倍。
2. 白粉病:叶背白色粉层,影响光合作用。加强通风;发病初期25 %三唑酮1 500倍喷雾。
3. 根腐病:土壤粘重、积水易发。基质中加入30 %松针、20 %珍珠岩;发病初期用50 %多菌灵800倍灌根。
九、花语与文化
花语:“思乡、吉祥、幸福”。
白居易《喜山石榴花开》“九江三月杜鹃来,一声催得一枝开”,将杜鹃比作春之信使。
贵州毕节、湖北麻城、江西井冈山每年举办“杜鹃花节”,成为山区旅游名片。
参考文献
[1]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. 《中国植物志》第57卷. 科学出版社, 1999.
[2]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《中华本草》编委会. 《中华本草》精选本.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 1999.
[3] 北京林业大学. 杜鹃花栽培与病虫害防治. 中国林业出版社, 2018.
[4] 百度百科. 杜鹃花. 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杜鹃花/2206353 [2025-09-10].
[5] 甜音叶子. 杜鹃花:花中西施的千年浪漫. 微信公众号, 2023-03-20.
[6] 宛若芝兰. 从毒药到仙子:杜鹃花的双面人生. 微信公众号, 2025-09-1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