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草植物档案
一、名称与分类
- 中文名:艾草
- 别名:艾、艾蒿、家艾、香艾、灸草、医草、蕲艾
- 学名:Artemisia argyi H. Lév. & Vaniot
- 科属:菊科(Asteraceae) 蒿属(Artemisia)
二、形态特征
- 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,植株具浓烈香气;主根粗壮,侧根多数。
- 茎单生或少数,高 50–150 cm,具明显纵棱,褐色或灰黄褐色,基部木质化;上部有分枝。
- 叶厚纸质,表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及白色腺点,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绒毛;基生叶具长柄,叶片卵形或长卵形,羽状深裂;中下部叶近圆形或宽卵形,二回羽状深裂;上部叶渐小,3 裂或不裂。叶缘常有钝齿,侧裂片 2–3 对。
- 头状花序多数,形小,径 2–2.5 mm,在茎枝端排列成复总状花序;花冠紫色或淡紫色。花期 7–10 月。
- 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,果期 8–11 月。
三、分布与生境
- 原产地:东亚温带,中国为主要分布区。
- 中国分布:除高寒与极旱地区外,各省区几乎均有野生或栽培;以湖北蕲春、河南南阳、河北安国为道地产区。
- 生态习性:
- 喜光,耐半荫;喜冷凉至温暖气候,最适年均温 12–18 ℃,可耐-30 ℃严寒。
- 对土壤要求不严,以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,微酸至微碱均可,忌积水。
四、栽培技术
- 繁殖方式:
- 分株:春季或秋季挖取 2–3 年生母株,切分带根根茎,按行株距 40×30 cm 定植,当年可收 2–3 茬。
- 扦插:6–8 月选半木质化枝条,剪成 10 cm 段,IBA 速蘸 500 ppm,插于珍珠岩基质,20–25 d 生根。
- 播种:秋季采种,晾干后低温沙藏 90 d,翌春 3–4 月条播,覆土 0.5 cm,亩用种 0.3 kg,苗高 10 cm 时间苗。
- 田间管理:
- 施足基肥,每亩腐熟农家肥 2000 kg + 磷肥 30 kg。
- 年收割 3–4 茬,留茬高度 5–8 cm;每次刈后及时追肥浇水。
- 雨季注意排涝,防止根腐。
五、病虫害防治
主要病虫害 | 症状 | 防治要点 |
白粉病 | 叶面出现白色粉霉层,叶片卷曲 | 控制密度;发病初期喷 25% 三唑酮 1500 倍液 |
蚜虫 | 嫩梢卷曲,分泌蜜露 | 黄板诱杀;喷 1.2% 苦烟乳油 1000 倍液 |
地老虎 | 幼虫咬断根茎,造成缺苗 | 清晨人工捕杀;用 2.5% 敌百虫毒饵诱杀 |
六、营养价值与综合利用
- 每 100 g 嫩茎叶含蛋白质 5.5 g、膳食纤维 6.1 g、钙 312 mg、镁 82 mg、钾 677 mg,维生素 C 23 mg。
- 叶片可制艾草茶、艾草饼、艾草豆腐;嫩芽作野菜凉拌或炒食,具独特清香。
- 全株蒸馏可得艾草精油(含桉叶醇、侧柏酮、樟脑等),用于天然驱蚊剂、香皂、香薰。
七、园林与生态价值
- 银灰色叶丛观赏性强,可作花境背景、岩石园、香草专类园;与薰衣草、迷迭香混植,营造地中海式景观。
- 花语:守护、辟邪、安康;端午插艾,寓意“招百福、驱五毒”。
八、中药说明
- 药材名:艾叶(Artemisiae Argyi Folium)
- 性味归经:辛、苦,温,有小毒;归肝、脾、肾经
- 功效主治:
- 温经止血,散寒止痛,调经安胎,外用祛湿止痒。
- 用于吐血、衄血、崩漏、月经过多、胎漏下血、少腹冷痛、经寒不调、宫冷不孕;外治皮肤瘙痒。
- 用法用量:煎汤 3–10 g;外用适量,煎水洗或捣敷。灸材:制成艾条、艾柱。
- 注意事项:阴虚血热者慎用;孕妇大剂量内服需医师指导。
参考文献
- [1] 百度百科. 艾草,2025-09-05 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艾草/418479
- [2] 中国药典 2020 年版. 艾叶,pp. 360-361
- [3] 搜狐号“香草植物园”. 艾草栽培与利用,2025-06-10
- [4] 植物智. 蒿属,2025-08-20 http://www.iplant.cn/info/Artemi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