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麻栽培与药用指南
一、植物形态特征
- 学名:Gastrodia elata Bl.
- 科属:兰科天麻属,多年生腐生草本。
- 株高:30–150 cm;全株无叶绿素,块茎肉质,长椭圆形或近哑铃形,长 3–15 cm,径 1.5–6 cm,表面黄白色,具环纹。
- 茎:直立,圆柱形,黄红色,节上具鞘状鳞片。
- 叶:鳞片状,膜质,互生,下部鞘状抱茎。
- 花:总状花序顶生,长 5–30 cm;花黄褐色,唇瓣白色具紫斑;花期 6–7 月。
- 果:蒴果倒卵形,长约 1.5 cm;种子粉末状,无胚乳;果期 7–8 月。
二、生态习性
- 光照:忌直射光,喜林下散射光,郁闭度 0.6–0.8。
- 温度:生长适温 15–23 ℃;耐寒极限 -10 ℃;地温 ≥8 ℃ 块茎萌动。
- 水分:要求土壤含水率 45–55 %,空气相对湿度 70–80 %。
- 土壤:疏松、富含腐殖质、微酸性(pH 5.0–6.0)的砂壤土;必须与 蜜环菌 Armillaria mellea 共生获取营养。
三、分布区域
- 中国主产于 云南(昭通、丽江)、四川(凉山、雅安)、贵州(毕节、大方)、陕西(汉中)、湖北(恩施)、安徽(金寨);吉林、辽宁、西藏亦有分布。
- 国外见于 朝鲜半岛、日本、俄罗斯远东。
四、栽培技术
- 选地:海拔 1 200–1 800 m、坡度 10–25° 的阔叶林下;忌连作。
- 菌材准备:提前 2–3 个月将栎类、桦木等锯成 30 cm 段,接种蜜环菌,保持 22–25 ℃、湿度 70 % 发菌。
- 播种:4–5 月或 9–10 月,畦宽 1 m,深 15 cm,底层铺菌材,上覆 5 cm 腐殖土,摆放种麻后覆土 8–10 cm。
- 管理:
1. 遮阴:夏季盖遮阳网,透光率 ≤30 %;
2. 控水:旱季喷灌,雨季开沟排水;
3. 除草:人工拔除,忌用除草剂;
4. 越冬:11 月加盖 5 cm 枯枝落叶防冻。 - 采收:栽后 12–18 个月,地上茎黄枯时(11 月–翌年 3 月)挖取,洗净分级。
五、繁殖方式
- 块茎繁殖:选白麻(5–20 g)作种,亩用量 150–200 kg,成活 >95 %。
- 种子繁殖:需与共生真菌共培养,技术难度高,目前用于育种。
六、病害防治
病害 | 症状 | 防治要点 |
杂菌污染 | 菌材出现绿霉、黑霉,蜜环菌生长受抑 | 选用新鲜木材,灭菌后接种;发现污染及时挖除并补换新菌材 |
蛴螬 | 幼虫咬食块茎,造成麻体残缺 | 播种前用 白僵菌颗粒 3 kg·亩⁻¹ 拌土;人工捕捉或黑光灯诱杀成虫 |
七、营养价值与综合利用
- 活性成分:含天麻素(gastrodin)、天麻苷元、对羟基苯甲醇、多糖及 14 种微量元素、16 种氨基酸。
- 食用:2023 年列入“药食同源”目录,鲜麻可炖汤、泡酒,口感软糯,具保健功能。
八、中药说明(块茎)
- 性味归经:甘,平;归 肝经。
- 功效主治:息风止痉、平抑肝阳、祛风通络;用于 小儿惊风、癫痫抽搐、破伤风、头痛眩晕、手足不遂、肢体麻木、风湿痹痛。
- 用量用法:
1. 煎服:3–10 g,宜后下;
2. 研末冲服:每次 1–1.5 g,日 2–3 次;
3. 泡酒:鲜麻 100 g + 白酒 500 mL,7 日后酌饮。 - 注意事项:气血虚甚者慎服;过敏体质初次少量试用;孕妇大剂量内服需医师指导。
参考文献:
[1] 百度百科《天麻》词条,2025-06-03;
[2] 微信公众号“博仲健康大讲堂”《2023年新增9种药食同源物质解析:天麻》,2025-07-31;
[3] 微信公众号“CYX5201314”《每天认识一种植物341:赤箭(天麻)》,2025-09-02;
[4] 长景园林网《天麻的栽培与种植技术》,2025-08-22;
[5] 药智数据《天麻中药材基本信息库》,2025-08-21。
[1] 百度百科《天麻》词条,2025-06-03;
[2] 微信公众号“博仲健康大讲堂”《2023年新增9种药食同源物质解析:天麻》,2025-07-31;
[3] 微信公众号“CYX5201314”《每天认识一种植物341:赤箭(天麻)》,2025-09-02;
[4] 长景园林网《天麻的栽培与种植技术》,2025-08-22;
[5] 药智数据《天麻中药材基本信息库》,2025-08-21。